首页

飞鱼女王33部

时间:2025-05-29 00:30:43 作者:今年广东省财政安排公益林补偿资金逾28亿元 浏览量:50189

  中新网广州5月27日电 (程景伟 林荫)记者27日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今年,广东省财政安排公益林补偿资金共28.03亿元,补偿面积6600余万亩,其中红树林补偿资金约600万元。

湛江的红树林。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广东是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红树林总面积达1.14万公顷。2024年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首次将红树林作为公益林特殊区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并根据《广东省省级以上公益林结合森林质量分类差异化补偿方案》,给予最高标准56元/亩补偿。据统计,2024年广东已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的红树林面积共10.57万亩,约占全省红树林总面积的62%。

  2025年,广东还将继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按照林草湿荒普查形成的“一张图”数据确定全省红树林范围,并纳入生态补偿,发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红树林保护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林下仿野生灵芝。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实施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制度是广东创新公益林补偿方式的又一大举措。2025年,广东给予在林木食用菌培育、仿野生种植、南药益智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等方面有带动效应的首批6个村集体各30万元激励补偿资金。这6个村集体分别是始兴县罗坝镇桃源村、高州市新垌镇高良村、翁源县江尾镇东鹊村、梅江区城北镇玉西村、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和惠东县宝口镇龙坪村。

深圳福田的红树林。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广东通过创新实施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制度,鼓励引导当地村民积极推动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林地经营效益。

  据介绍,广东将积极探索并推动实施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继续实施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励制度,推动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利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社会各界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据了解,巴铁若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计划2024年11月建成投运。建成后,将形成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环网,覆盖面积达到108万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新疆南部地区主网架,大幅提升南疆光伏等新能源汇集送出能力,形成“北接南延西连东送”的750千伏枢纽型骨干电网格局,有力支撑新疆电网第三交流外送通道的建设。

新突破、新机遇 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的中国经济

经过激烈角逐,中国选手崔国庆以02:29:22的成绩夺得马拉松男子冠军,中国选手李想和肯尼亚选手JOSEPH SERGON YATOR分别获得亚军、季军;女子方面,中国选手钟佳萌以02:42:44的成绩摘得马拉松女子桂冠,中国选手魏亚楠、马洪利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

比利时温州同乡会欢庆新春并向当地慈善机构捐款

5月14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有关情况。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将于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中部博览会致力于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平台,已成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载体和中部六省扩大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中部六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对外招商推介,大力拓展合作交流,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中部地区对外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京半马赛道上的银发跑者:自己和自己的比赛 会一直跑下去

该项目位于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州的卡拉巴丹经济特区,旨在利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油田——田吉兹油田所分离的乙烷原料,建设一套年产能125万吨的聚乙烯装置。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许可工艺,可生产约22种具有高市场需求的聚乙烯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包装、汽车零部件和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

美日对中国核政策表达所谓关切 中方坚决反对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以来历代领导人倡导的科学态度,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强调,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表达了我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也指引着我们要坚持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未来中国的发展这两个角度去观察和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其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为将来所用,实现历史思想、当代实践和未来发展的有效贯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